《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我市開啟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依據《中共武漢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精神,是市委《建議》的“施工圖”。
《綱要》以章、節形式展開,分三大板塊 17 章 62 節, 設置了32 個專欄,共約7.5萬字。
第一板塊:包括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發展基礎、發展環 境,提出發展目標,即錨定 2035 年遠景目標,緊緊圍繞國 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總體定位,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設現代化大武漢。
第二板塊:包括第二章到第十六章。按照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對照“八大戰略”(科 技創新、區域協調、雙循環發展、產業振興、生態文明、交 通支撐、高效能治理、和諧穩定等八大戰略)展開 15 項重點任務。
一是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暢通創新策源 “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以“179”為抓手(一個東湖科學城、七個湖北實驗室、九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造“一中心三高地”(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二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 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行“三大計劃”(支柱產業壯大計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現代服務業升級計劃),發展“五型”經濟(服務經濟、頭部經濟、樞紐經濟、信創經濟、流量經濟),著力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 代服務業為主體的“965”現代產業體系(9大支柱產業集群:“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和先進基礎材料、智能建造、商貿物流、綠色環保、文化旅游、現代金融;6大新興產業領域: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5大未來產業方向: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
三是推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數字武漢。圍繞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數字社 會、數字政府,構建良好數字生態。
四是強化“一主引領”龍頭作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落實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 加快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空間發展格局,加快培育武漢都市圈,打造武漢城市圈升級版。 全面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作用,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支點作用。
五是開拓市場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樞紐。加快“三港兩站”(三港:空港、水港、陸港;兩站:漢陽站、天河站)和“五型”(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打造消費升級集聚地、國際消費承接地、線上消費結算地、投資目的地。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六是堅持更大力度改革,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入推進 人、地、錢、技、數等要素市場化改革,圍繞高效“辦成一 件事”,持續推進“五減五通”(五減: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次數;五通:用戶通、系統通、數據通、證照通、業務通)“一網通辦”“全城通辦”,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
七是統籌推進新基建和傳統基建,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 體系。推進“一城三圈三樞紐”(一城:交通強國建設示范城市;三圈: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游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三樞紐:國際航空客貨運雙樞紐門戶、鐵路客貨運雙樞紐、港口型物流樞紐)建設,加快攻關、織網、搭臺、應用等新型基礎設施“四大行動”,實現交通網、能源網、設施網、信息網“四網密布”,構建既有“路橋軌”又有“網云數”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八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鎮化發展質 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高起點規劃城市,高標 準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增強城 市綜合承載能力。
九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武漢樣板。以 “四個三”為新引擎(三產融合:一二三產業;三業聯動:精致農業、龍頭企業、品牌農業;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 三生共建:生產、生活、生態),以實施“新城拱衛、街鎮繁榮、村社美麗”工程(新城指的是蔡甸、紙坊、金口、前川、盤龍城、 邾城等;街鎮包括微中心、特色小鎮等)為城鄉融合發展新抓手, 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十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推進“文化五城” 建設(讀書之城、博物館之城、藝術之城、設計創意之城、大學之城),優化“一核、一軸、兩帶”布局(一核:長江文明之心;一軸:長江文化軸;兩帶:長江北片“文化商貿融合帶”、長江南片“文 化科技融合帶”)。
十一是堅持生態優先,努力建設世界濱水生態名城。堅 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 在壓倒性位置,錨固“兩軸兩環、六楔多廊、北峰南澤”的生態框架,加快“城市三道”建設(城市風道、水道、綠道),實施“三大保衛戰”(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加快經濟 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二是全面提升人口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提 升人口素質,推進“兩體系三工程”(高質量教育體系、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體系;基礎教育優質擴容工程、健康武漢建設工程、養老服務重點工程),著力解決好“一老一少”突出問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十三是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設民生幸福城市。加快補 齊民生短板,打造“五網五圈”(城市應急處置網、公共衛生防 護網、基層社會治理網、矛盾風險化解防控網、城市精細管理網;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公共活動圈、12分鐘文體圈、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交通出行圈)的公共服務體系。
十四是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完善 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實施超大城市治理現代 化“八大工程”(健康幸福保障工程、創新驅動發展工程、基層治理創新工程、城市品質提升工程、先進文化點亮工程、平安武漢創建工程、依法治市示范工程、黨的建設保證工程),全面提升超大城 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十五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統 籌發展和安全,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防范化解重 點領域風險,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增強城市安全 發展韌性。
第三板塊:包括第十七章,主要從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強化項目支撐、凝聚社會共識等 方面,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來源:武漢市發改委官網
稿件轉載:項目建設管理部
編輯:王小丹
上一篇:智慧稅務建設進入新階段
下一篇: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全國服務熱線:
027-83307610 技術支持:優狐